“我一直有一个梦想,在法院大楼前,树起四块石碑,把法律、道德、人性、智慧四个词分别镌刻在石碑上……”
在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民法院内部刊物《北斗》的卷首语中,包树海曾如是写道。
包树海不仅是一名有魄力、敢创新的基层法院院长,而且还是一名有想法、爱钻研的学者型法官。
他是首届全国优秀刑事法官,曾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“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,被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“首批专家型法官”和“全区优秀法官”称号。
自2016年3月就任开鲁法院院长以来,包树海建章立制、锐意进取、攻坚克难、文化育人,带出一支忠诚、干警、担当的干警队伍,先后获得“全市法院目标实绩考核先进集体”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”“全区优秀法院”等多项荣誉。
包树海严格自律,严格司法,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精神,从我做起,“头雁导航”。
在调任开鲁法院前,包树海曾负责通辽中院执行和刑事审判,两项工作都是全市乃至全区的样板,他务实、拼搏、创新的工作精神有口皆碑。
上任开鲁法院院长伊始,包树海就在党组中响亮地提出了“四带头、三不做”的口号,要求大家带头学习、带头办案、带头遵守纪律、带头廉洁自律,不做特殊法官,不做特殊干部,不做特殊党员,以上率下,干净担当。
比如,他带头执行班子成员接待日制度,每逢周一必接访,年均接访群众200余人次。
比如,他主动承办疑难复杂案件,审理了全区首例公益诉讼案件、鲁光甲等涉外系列赌博案件。
比如,每一次雪后,他都率先垂范抄起铁锹清理院内积雪。
比如,机关每一次体育赛事,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……
包树海以身作则的作风增强了法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领导班子的先锋表率作用提高了干警的执行力和战斗力。
包树海始终认为,单位管理不仅靠人格魅力,更要靠长效机制,并提出“建机制、严管理、提质效”的工作思路,严格流程管理,规范司法行为,加强廉洁自律。
他上任以来,先后增定和完善了《审判、执行流程管理办法》《绩效考核办法》《“四评查”工作实施办法》《干警作风纪律准则》等17项制度,对审执流程、绩效考核、工作作风、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。
在制度落实过程中,有人员管事,有领导揽责,有限时目标,保证了可操作性和有效性。几年来,开鲁法院在审判作风、案件质量、审限时效等方面成效明显,在2019年和2020年全区法院审判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。
为畅通机制、激发活力,更好地完成执行工作,包树海与党组班子成员反复研究,于2019年年底推行“181”执行模式:将执行局拆分,组建1个执行指挥中心,作为“流转中枢”;分流执行案件到8个法庭,选调精兵强将下沉8个法庭,扁平管理,主抓执行;另设1个拘传团队,实现执行110机制接警。
“181”模式运行以来,全院审判法官和执行法官的比例由过去的20:1提升到3:1,执行法官的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0岁下降到37岁,男女比例亦由过去的2:0提升到3:2。“181”模式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,权责分明,执行干警干劲十足。
仅以2021年执行收、结案为例,同比分别上升9%和10%,执行效率明显提高,执行局面豁然开朗。
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“审执上水平,科技要先行”。
几年来,包树海狠抓基层基础建设,提升办公办案科技水平。
一是坚持人财物向基层法庭倾斜,打造民族特色法庭和便民审判点,争取专项资金300余万元,对四处法庭进行维修,切实改变基层法庭办公和办案环境,方便群众诉讼。
二是不等不靠,多方筹措,化解审判办公大楼债务问题,完成“六专四室”规范化建设,建成全区法院首家安检中心及人防地下车库,筑牢司法安全防线。
三是坚持科技赋能、智慧创新,推进网络化、阳光化智慧法院建设。共投入550余万元,先后建成了21个数字法庭,实现庭审活动与录音录像同步传输。建成诉讼服务中心、数字审委会、云柜收转系统、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系统、庭审语音识别系统等,让法官办案更高效,群众诉讼更便捷。
五年来,该院办公办案条件空前改善,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,极大促进了审执工作上台阶、上水平。
包树海常说,“文化是根,根深则叶茂;文化是魂,魂立则业兴”。
蒙古语是包树海的母语,他曾谦虚地说,汉语文功底不行,但他坚持汉语写作,常把身边的美好付诸笔端。其中,有对《飞刀》的向往垂涎,有对《酒》的纠缠情怨,曾陶醉于《年猪》的神情,亦纠结过《出书》的恼烦。
包树海创办院刊《北斗》,大力倡导读书写作。他筹建全区政法系统藏书最多的书吧,为法院干警营造了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。
他引用“千人之诺诺,不如一士之谔谔”,将书吧定名为“谔谔”,希望全体法官,发扬直言敢谏的精神,保持超然独立的思想。他把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”当做审委会的座右铭。
几年来,在包树海的影响和熏陶下,打造了全区法院首个集中反映少数民族法制文化展馆,培育出包括全国模范法官蒋青春在内的一批英模,提高了干警素质,凝聚了法治精神,构建了和谐法院。